范仲淹也明白有些改革的事,不可操之过急。

    不过他当年来书院苦读也不是完全的埋首四书五经的儒生,故而也不希望来求学的学子只晓得为了功名读书,心中没有为天下人做事的理念。

    “晏知府说的对,倒是我操之过急了。”

    范仲淹也不过于迂腐之人,一旦提出什么观点,就必须要做出来。

    尤其是目前自己初到书院,还没有显示出来自己的能力,这些人抱着保守的态度,范仲淹也理解。

    “最主要的还是要筹措更多的资金,方能让书院变得更好。”

    晏殊虽然是一府主官,但并不是所有钱都能用的,尤其是宋朝的地方监察系统。

    上面的就不用说了,无论是通判还是地方上的县令,甚至连同级别的府州军监级别官员都可以对他这个知府进行监察。

    大家的制衡是相互的,北宋的官员系统就是一层层相互叠压,避免出现叛乱之事。

    这同样也造成了大量冗官现象,不仅是朝廷中枢要分宰相的权力相互制衡,地方上也是一样。

    “不错。”

    杨子墨作为书院的二代,他自是知道父辈创立书院的艰苦。

    没钱什么都干不成。

    书院只能给学子们提供一个集体住宿的地方,吃喝衣服都得自己解决,都是需要花不少钱的。

    再加上笔墨纸砚书本之类的,开销不会小。